智能虫情测报灯实现害虫识别的过程是一个集成了光电技术、数控技术和先进图像采集技术的综合应用。以下是该过程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一、害虫诱捕
智能虫情测报灯首先通过特定的光源(如黑光灯管或动态光谱调控技术)发出对害虫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光线。这些光线能够穿透夜空,吸引周围的害虫前来聚集。不同种类的害虫对光线波长的偏好有所不同,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够针对目标害虫发射精准波长的光,从而提高诱捕效率。
当害虫被光源吸引并靠近灯体时,它们会撞击到灯体上的撞击屏。撞击屏的设计巧妙,不仅能够有效阻挡害虫逃逸,还能保障害虫在撞击后落入下方的处理区域。
二、虫体处理
落入处理区域的害虫会面临远红外线的加热处理。智能虫情测报灯配备了远红外虫体处理仓,通过远红外线的加热作用,害虫能够在短时间内(通常为3~5分钟)被迅速灭活。这一处理过程不仅高效,而且能够保持害虫的完整性,便于后续的识别和分类。同时,避免了虫体腐烂影响后续识别的问题。
三、图像采集
处理后的害虫会被运送到收集装置中,等待进一步的拍照和分析。智能虫情测报灯内置高清摄像头(如4800W高清工业摄像头),具有毫秒级的响应速度的分辨率(可达0.1mm级),能够对落入处理仓内的害虫进行清晰拍照记录。这些照片能够清晰捕捉到虫体的翅脉纹理、体表斑点、口器形态等细微特征,为后续的AI图像识别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基础。
四、AI模型识别
拍摄完成后,虫体照片会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进入AI图像识别与分析流程。AI识虫系统的核心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多模态识别模型,其运用“粗-细”两级视觉感知机制来识别害虫。
?粗筛阶段?: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快速过滤掉落叶、杂物等非目标物,将关注点聚焦在疑似害虫区域。这一步能够迅速排除大量无关信息,提高识别效率,缩小后续分析的范围。
?精判阶段?:对候选区域进行像素级分析,提取翅脉分支角度、体表斑纹密度等超过200余项特征,并与云端百万级害虫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模型可以学习到各种害虫的特征信息,包括形态、颜色、纹理等,从而实现对害虫种类的高效准确识别。
例如,中科院研发的算法可识别2000余种害虫,对稻纵卷叶螟的识别准确率达92.3%。系统不仅可区分其幼虫与成虫的不同形态,甚至能识别雌雄个体在翅脉宽度上0.1mm级的差异。
五、数据分析与应用
识别完成后,智能虫情测报灯会将识别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生成虫情监测报告。这些报告通常包含害虫的种类、数量、活动时间规律等信息,并会结合环境气象数据,给出虫害发生的风险评估和防治建议。
农户和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实时查看虫情预警和监测报告,根据报告中的信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虫害防治策略。这不仅提高了虫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农业生产中的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精准农业和绿色防控。
综上所述,智能虫情测报灯通过害虫诱捕、虫体处理、图像采集、AI模型识别以及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步骤,实现了对害虫的高效准确识别。这一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虫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农业生产中的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