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DNA的异常甲基化模式与糖尿病相关代谢调控过程密切相关,包括葡萄糖代谢、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反应等。深入研究DNA异常甲基化模式与这些生物过程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甲基化作为糖尿病预警信号的特性(对比基因组和转录组)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修饰,在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基因组和转录组相比,DNA甲基化作为预警信号具有其特性。
基因组包含了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而转录组则反映了这些遗传信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表达情况。DNA甲基化则是通过添加甲基基团到DNA分子上,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而不改变DNA序列本身。这种修饰可以在不改变基因编码的情况下,对基因活性进行精细调控。
斯坦福大学团队对一名54岁男性进行长达3年的追踪(28次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57次转录组分析),发现惊人规律:
血糖升高前80-90天,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已出现476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这些区域富集在糖尿病相关通路(如胰岛素调控基因启动子区)。而急性感染(如感冒病毒)只引发转录组波动,甲基化纹丝不动。
结论:DNA甲基化是慢性病的“分子症状”,转录组是急性病的“生命体征”。
功能富集:DMRs显著富集于2型糖尿病相关通路(如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二、糖尿病的甲基化标志物
DNA甲基化在糖尿病中的临床转化前景广阔,尤其在早期诊断和风险分层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加州大学的郭文斌教授等人通过整合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 (WGBS) 和高深度靶向甲基化测序 (TBS),测量唾液中糖尿病特异性的表观遗传信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甲基化变化与既往血液研究结果一致,确立了唾液 DNA 甲基化组作为 2型糖尿病 (T2D) 筛查和研究的有前景的媒介。
三、为什么甲基化是理想的糖尿病哨兵?
稳定性:甲基化变化缓慢,能反映长期生理状态
可逆性:受饮食、运动等环境影响,具备干预潜力
便捷性:唾液即可检测,无需组织活检
超前性:比临床症状早数月出现,抢占治疗黄金窗口
总结:DNA甲基化犹如刻录在基因组的"代谢记忆"——它不仅解释高血糖背后的表观遗传机制,更推动糖尿病管理进入无创超前干预时代。
原文
doi号:10.1038/s41467-023-37837-7
doi号:10.1101/2024.12.20.24319403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