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材涂层的接触角测试需要遵循标准化的方法和流程,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等机构已建立了一系列接触角测量的标准方法,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膜材涂层测试提供了规范指导。本节将详细介绍静态接触角测试、动态接触角测试的标准方法与实践要点,帮助读者掌握膜材涂层润湿性评估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静态接触角测试是最基础也是zui广泛应用的膜材涂层评估方法,其标准流程主要遵循ASTM D7334-08(2013)《通过接触角测量涂层表面润湿性的标准实践》。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平整、均匀的膜材涂层表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样品准备:将至少50mm×50mm的样品置于洁净环境中平衡24小时(23±2℃,50±5%RH)。使用无尘手套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测试区域。必要时进行等离子清洗(空气等离子,50W,1分钟)或UV臭氧处理(20分钟)去除有机污染物。
2、仪器校准:使用标准角度样板(通常为20°、90°和120°)校准光学系统,确保角度测量误差<±0.5°。微量注射器需用精密天平(精度0.01mg)进行体积校准,控制液滴体积为2.0±0.2μL(对水而言)。
3、液滴沉积:将样品水平放置于样品台(水平度<0.1°),注射针头(通常为0.5mm外径不锈钢针头)距表面3.0±0.5mm,以0.5μL/s速度释放液滴。液滴释放后等待30秒使系统平衡。
4、图像采集:使用背光源(通常为LED冷光源)和至少200万像素的CCD相机采集液滴侧视图像,快门速度不低于1/500s以避免运动模糊。图像中液滴高度应占据画面高度的1/3至1/2。
5、接触角计算:采用Young-Laplace拟合法分析液滴轮廓,对左右两侧接触角分别计算后取平均值。若两侧角度差>5°,需检查表面均匀性或重新测试。
对于超疏水表面(θ>150°),静态接触角测试需特别注意液滴沉积技术。研究表明,过高的释放高度(>5mm)会导致液滴冲击表面时发生暂时润湿,使测量结果偏低。推荐采用"接触-收缩"法:先将针头轻触表面形成较大液滴(约5μL),然后缓慢回抽使液滴体积减小至目标值(2μL),这样可获得更可靠的本征接触角。
动态接触角测试能够提供比静态测试更丰富的表面信息,主要方法包括增减液滴法和倾斜板法,相关标准参考ISO 19403-4(2017)《涂料和清漆-润湿性测量-第4部分:动态接触角测量》。动态测试对膜材涂层的均匀性和耐久性评估尤为重要:
1、增减液滴法:
初始沉积2μL液滴,等待30秒记录静态接触角
以0.1μL/s速度增加液滴体积至5μL,记录液固接触线刚移动时的前进角θA
然后以相同速度减少体积至1μL,记录接触线刚回缩时的后退角θR
接触角滞后Δθ=θA-θR,反映表面粗糙度和化学异质性
2、倾斜板法:
在水平位置沉积5μL液滴,记录初始接触角
以0.5°/s速度倾斜样品台,使用高速相机(至少100fps)捕捉液滴开始滚动瞬间的前端角(前进角)和后端角(后退角)
计算滚动角(液滴开始滚动的倾斜角度)和接触角滞后
动态测试数据显示,优质的AF涂层应具有适度的接触角滞后(10°-30°),滞后过小(<5°)可能导致涂层机械强度不足,过大(>50°)则表明表面存在明显缺陷。某手机屏幕镀膜测试案例表明,经过5000次摩擦测试后,劣质涂层的接触角滞后从初始25°增加至65°,而优质涂层仅增至35°,这为产品耐久性评估提供了量化指标。
掌握这些标准测试方法与实践技巧,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能够根据不同的膜材涂层类型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接触角测试方案,获得准确可靠的表面润湿性数据,为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