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技术参数>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蛭弧菌的形态特征与生活方式及生长要求与工作机理!

来源: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18日 16:34  

一、菌株简介

 

蛭弧菌是寄生于其他细菌(也可无寄主而生存)并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它虽然比通常的细菌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类似噬菌体的作用,但它不是病毒,确确实实是一类能"吃掉"细菌的细菌。

 

1962年发现于菜豆叶烧病假单胞菌体中,随后从土壤、污水中都分离到了这种细菌。根据其基本特性,命名为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其中," Bdello"一词来自希腊字,是"水蛭"的意思,"vibrio"意为"弧菌",而种名"bacteriovorus"是 "食细菌"的意思。由于它们具有特殊的捕食生活方式以及有可能充当决定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群变动的角色,因而引起了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

 

二、形态特征

 

蛭弧菌有细菌的一切形态特征,单细胞,弧形或逗点状,有时呈螺旋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0.3~0.6 pmX0.8~1.2μm。一般端生单鞭毛,有的在另一端生有一束纤毛。水生蛭弧菌的鞭毛还具有鞘膜,它是细胞壁的延伸物,并包围着鞭毛,使得它比其他细菌的鞭毛粗3~4倍,这是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细胞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占干重的60%~70%。DNA含量为5%,G+C含量为42~51mol%。有人认为,蛭弧菌DNA的80%来源于宿主细胞的DNA。

 

三、生活方式

 

蛭弧菌生活方式多样,有寄生型,也有兼性寄生,极少数营腐生。寄生型必须在生活宿主细胞或在有其提取物中得到营养或生长因子时才能生长繁殖,并表现出严格的特异性;非寄生型营腐生生活,或者至少是兼性腐生,可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它们中绝大多数都丧失了寄生性,只有十几分之一可恢复寄生性。

 

实验表明,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蛭弧菌都是依赖寄生型,迄今为止,还没有直接从自然界分离得到非寄生型。不依赖宿主的蛭弧菌,只能生活在实验室条件下。故有人认为,兼性或腐生型均由寄生型蛭弧菌衍化而来,有人称它为"突变型"。

 

四、生长要求

 

寄生型蛭弧菌生长,要求pH6.0-8.5;温度23-37℃,低于12℃,高于42℃时均不生长;能稳定分解蛋白质,一般不直接利用碳水化合物,而以肽、氨基酸作碳源和能源;能液化明胶;严格好氧;在人工培养基上则产生黄色色素,细胞色素a、b、c,还能产生各种酶类。其中与宿主细胞有关。

 

五、生活史

 

蛭弧菌的生活史有两个阶段。既有自由生活的、能运动、不进行增殖的形式;又有在特定宿主细菌的周质空间内进行生长繁殖的形式。这两种形式交替进行。

 

六、工作机理

 

蛭弧菌侵入宿主细菌的方式十分。开始时,它以很高的速度(每秒高达100个细胞长度)猛烈碰撞宿主细胞,无鞭毛端直接附着于宿主细胞壁上,然后,菌体以100转/秒以上的转速产生一种机械"钻孔"效应,加上蛭弧菌入侵时的收缩而进入宿主细胞的周质空间。从"钻孔"到进入只需几秒钟便可完成。在吸附至侵入开始前的5-10分钟,宿主细胞出现卷曲现象,这可能因为蛭弧菌产生的胞壁酸酶等使之转化为球质体的缘故。

 

如果很多蛭弧菌同时冲击一个宿主细胞,可能在其未侵入前,宿主细胞壁就已溃溶掉。至于真正的原因,还不清楚。蛭弧菌侵入周质空间的同时失去鞭毛,受到感染的宿主细胞也开始膨胀,变为一个对渗透压并不敏感的球形体。此称"蛭弧体"。这时,"蛭弧体"增长,比原本大几倍,然后均称地分裂,形成许多带鞭毛的个体——子代细胞。随着细胞的增殖和某些酶的产生,宿主细胞壁进一步瓦解,子代蛭弧菌释放出来。完成这一生活周期约需4小时。子代细胞遇到敏感宿主又可重新侵染,开始下一个循环。

 

近年发现,有的蛭弧菌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进入到宿主细菌细胞质中,立即生长繁殖。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