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Ky开元集团>技术中心>技术参数>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全光谱技术:重塑水质监测的未来之光

来源: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5年07月17日 17:06  

一、水质监测的革新需求

长期以来,水质监测主要依赖化学分析法、电化学传感等传统手段。这些方法在特定时期内作用显著,但也存在明显弊端:化学分析依赖试剂,实验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电化学传感则面临电极易污染、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实时、连续、多参数的同步监测,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管理对高效、精准、环保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全光谱水质在线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它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为水质监测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革。

二、全光谱技术原理揭秘

全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朗伯-比尔吸收定律核心原理的分析方法,它通过研究物质对光谱的吸收特性,来精确判定物质的成分、浓度及分子结构。该定律指出,当一束平行且单色的光线垂直穿透含有均匀吸光物质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以及光通过的液层厚度之间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

在水质监测领域,这一原理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不同污染物在发生能级跃迁时所需能量各异,它们在光谱上会展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即不同的吸光度。全光谱分析仪正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发射涵盖广泛波长的连续光谱,并精准捕捉水样中各类污染物对光的吸收程度。随后,仪器依据光谱吸收的变化量,结合先进的算法模型,反推出水样中污染物的具体浓度,为水质评估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全光谱技术优势详解

(一)从单一到综合多参数同步监测

传统水质监测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通常仅能针对少数几项特定指标展开检测,并且每一项指标的检测都需独立、分开进行。全光谱技术则实现了多参数的同步监测。以智易时代ZWIN-WQMS10全光谱水质监测系统为例,其双光路探测设计可同时覆盖紫外-可见波段,结合先进的算法模型,可解析出COD、BOD、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浊度、色度等20余项水质参数。这种多参数监测能力,便于综合评估水质状况。

(二)从离散到动态实时性与连续性

传统方法需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更新周期长,难以反映水质动态变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光谱技术凭借其先进性,达成了实时且连续的在线监测。该技术所搭载的系统具备高效扫描能力,扫描完成后同步生成实时监测数据。如此高频率的数据更新,如同为水质监测装上了“敏锐的洞察之眼”,能够迅速察觉水质异常,为及时预警水质风险、快速应对污染事件筑牢了坚实的数据后盾。

(三)从高耗到环保免试剂与低成本

传统化学分析法需消耗大量硫酸、重铬酸钾等试剂,不仅成本高昂,还易产生二次污染。全光谱技术则免除了试剂的使用,通过光学检测直接获取水质信息。这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还避免了试剂处理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四)从苛刻到宽泛环境适应性

传统电化学传感方法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如温度、pH值等变化可能影响测量精度。全光谱技术则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其光谱仪与探测器均经过特殊设计,可在宽温范围内稳定工作。同时,系统还采用脉冲气流、超声波等创新自清洁方式,有效应对水样中悬浮物、气泡等干扰因素,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四、智易时代全光谱水质监测系统推荐

ZWIN-WQMS10全光谱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包含光谱仪、光谱水质数据处理终端、算法模型及管控平台使用的双光路紫外-可见全光谱采集探头对水体污染200nm-1000nm的吸收响应波段,并结合紫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有针对性的搭建高信比、高分辩率的双光路光谱采集系统。可对COD、BOD、TOC、氨总磷、总氮、硝氮、高锰酸盐、浊度、色度、等多种参数的水质检测。可应用于饮用水、地下水、地表水、市政工业污水、工业过程用水等环境的水质在线检测,同时也适合海洋高盐度水及特殊工业环境的应用。

 

image.png 

性能参数

1.测量原理:光谱仪(双光路)

2.量程范围:190~900nm

3.精确度:±2%FS

4.测量光程:6毫米15毫米30毫米

5.分辨率:< 0.2%

6.重复率:< 0.2%

7.量程漂移:<0.3%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