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水下作业环境复杂,存在缺氧、有毒气体、机械伤害等多重风险,安全注意事项需贯穿作业前、中、后的全流程。以下从风险防控、装备要求、操作规范等方面详细说明:
一、作业前安全准备
1. 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
气体检测:
检测水下及作业区域上方空间的氧气(O?)、硫化氢(H?S)、甲烷(CH?)浓度,需满足:
O?浓度≥19.5%(防止窒息);
H?S 浓度≤20ppm(职业接触限值);
CH?浓度<1%(爆炸下限的 10% 以下)。
例:若检测到 H?S 超标,需用轴流风机持续通风 2 小时以上,直至浓度达标。
水质与水温监测:
确认污水 pH 值(避免强酸碱腐蚀装备),水温低于 10℃时需配备加热潜水服。
作业区域隔离:
关闭相关阀门、泵机,悬挂 “禁止操作” 警示牌,防止突然进水或设备启动。
2. 人员资质与培训
潜水员需持有国家认证的潜水资格证(如 CMAS、PADI),且具备污水环境作业专项培训记录。
现场配备急救员,掌握心肺复苏(CPR)、潜水病急救等技能。
3. 装备检查
潜水装备:
干式潜水服气密性测试(充气后按压检查是否漏气);
供气系统(空压机、气瓶)压力≥20MPa,备用气瓶压力充足;
水下通讯设备(对讲机、电话)通话清晰无杂音。
作业工具:
水下电动工具需有防水认证(IP68),绝缘电阻≥10MΩ;
切割焊设备接地线牢固,避免漏电。
二、作业中安全操作规范
1. 潜水作业核心原则
双人制原则:
至少 1 名潜水员下水,水面配备 2 名监护员(1 人负责通讯,1 人监控设备),禁止单人作业。
深度与时间控制:
作业深度≤10 米(污水厂常见作业深度),单次潜水时间≤40 分钟,避免减压病风险。
水下行动要求:
潜水员需缓慢移动,避免踢动池底淤泥加剧能见度下降;
禁止触碰不明线缆、转动部件(如曝气器叶轮),作业时保持与设备 0.5 米以上安全距离。
2. 风险应急处理
气体超标应急:
若实时监测到 H?S 浓度突然升高(如>20ppm),立即通过通讯设备命令潜水员撤离,同时启动备用通风系统。
通讯中断处理:
若水下通讯中断,水面监护员需通过潜水绳发出 “上升” 信号(连续拉动 3 次),并准备下放备用通讯设备。
装备故障应对:
潜水服破损进水时,潜水员需保持冷静,立即沿预设绳路上升,水面人员同步启动救生艇。
3. 电气与机械安全
水下带电作业需使用隔离变压器(电压≤12V),作业前用兆欧表检测设备绝缘性。
使用高压水枪时,需确保枪头接地,避免水流直射潜水员或电缆。
三、作业后安全收尾
1. 人员安全确认
潜水员出水后需在减压舱(若深度>10 米)或安全区域休息,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关节疼痛等潜水病症状。
记录潜水员生理数据(如心率、呼吸频率),确认无异常后撤离现场。
2. 设备与环境处理
回收水下工具时,需检查是否有部件遗漏(如螺栓、密封件),避免堵塞管道。
对作业产生的污泥、油污进行分类收集,交由专业环保公司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3. 记录与总结
填写《水下作业安全记录表》,包含气体检测数据、作业时间、设备故障及处理措施等,为后续作业提供参考。
四、特殊场景安全注意事项
1. 有限空间作业
污水池属于 “有限空间”,需严格执行 “三不” 原则:
不通风不作业、不检测不作业、无监护不作业。
入口处设置警示标志,配备三脚架、绞盘等救援装置,确保 30 秒内可实施提拉救援。
2. 有毒物质防护
若污水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物质,潜水员需穿戴全封闭防化服,供气系统使用压缩空气(非过滤式面具)。
作业后潜水员需进行全身冲洗,装备用专用药剂消毒。
五、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企业需建立《水下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每年至少组织 1 次应急演练(如气体泄漏、潜水员遇险救援)。
作业前需向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备,获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污水厂水下作业的安全核心在于 “预防为主、全程监控”,通过严格的风险评估、装备保障与人员规范,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随着无人潜水技术(如 ROV、水下机器人)的普及,未来将逐步减少人工直接作业,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性。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