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密炼机(又称小型密炼机或实验用密炼机)主要用于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塑料)的混炼、塑化、分散等工艺研究和小批量生产。其生产流程和工艺与工业密炼机类似,但更注重精确控制和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以下是详细的流程及工艺说明:
实验室密炼机的基本结构
密炼室:核心部件,由两个转子(通常为剪切型或啮合型)和密闭腔体组成。
转子系统:提供剪切力和混炼作用,材质多为耐磨合金钢。
温控系统:通过电加热或循环油/水控制密炼室温度。
加压装置:上顶栓(气动或液压)对物料施加压力。
控制系统:PLC或触摸屏控制转速、温度、时间等参数。
生产流程及工艺步骤
1.前期准备
原料处理:
橡胶/塑料生胶需预先切块或塑炼(降低黏度)。
填料(如炭黑、碳酸钙)、助剂(如硫化剂、促进剂)按配方称量。
设备检查:
清洁密炼室,避免残留物污染。
检查转子、密封圈、温控系统是否正常。
2.混炼工艺(以橡胶为例)
投料顺序(关键影响分散均匀性):
阶段1(生胶塑化):投入生胶,密炼机启动(转速20-60rpm),温度升至设定值(如120-160℃),塑化1-2分钟。
阶段2(填料分散):加入炭黑、填料等,加压(上顶栓压力0.3-0.6MPa),混炼3-5分钟。
阶段3(液体助剂):加入增塑剂、油类等液体助剂,避免过早加入导致打滑。
阶段4(硫化体系):最后加入硫化剂、促进剂(避免高温提前硫化),混炼1-2分钟后排胶。
工艺参数控制:
温度:根据材料特性设定(如天然橡胶≤160℃,硅橡胶≤120℃)。
转速:低速(20-40rpm)用于分散,高速(50-80rpm)用于快速混炼。
时间:总混炼时间通常5-10分钟,需通过实验优化。
3.排胶与后处理
排胶:达到工艺终点后,打开下顶栓或翻转密炼室排出胶料。
冷却:胶料立即通过开炼机压片冷却(防止焦烧)。
停放:室温下放置4-24小时,使应力松弛和助剂扩散均匀。
4.性能测试(可选)
门尼黏度:评估混炼胶加工性能。
硫化特性:用流变仪测定T90(正硫化时间)。
分散度检测:显微镜观察填料分散情况。
关键工艺影响因素
填充系数:密炼室装料量一般为容积的50-70%,过多会导致分散不均。
转子转速:转速越高,剪切力越大,但温升也越快(需平衡效率与焦烧风险)。
温度控制:过高会导致橡胶降解或塑料热氧化。
加压压力:上顶栓压力影响填料渗透和混炼效果。
安全注意事项
高温防护:密炼室和胶料温度可能超过150℃,避免直接接触。
机械伤害:转子运转时严禁伸手进入密炼室。
通风:处理有毒助剂(如某些硫化剂)时需在通风橱中进行。
总结
实验室密炼机的核心是通过小批量实验模拟工业化生产条件,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温度、时间、转速、加料顺序)以获得可重复的数据。其流程可概括为:准备→投料→混炼→排胶→后处理→测试,最终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配方和工艺基础。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