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开元集团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会议回顾】分论坛七:核磁共振技术
2025年07月22日 09:16:05
来源:Ky开元集团 作者:小梦 点击量:591

2025年7月10日,第十五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核磁共振分论坛盛大举行。
2025年7月8日—11日,第十五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主题为 “加强生命科学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开创平台技术共享新模态”,主要围绕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技术开放共享机制和关键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智能化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前沿技术和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
2025年7月10日,第十五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技术发展研讨会核磁共振分论坛如期举行,能容纳50人的小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高校、研究所和仪器生产厂家20多家单位的40多名核磁共振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核磁共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核磁共振技术创新应用,仪器自主研发,大型核磁共振平台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论坛第一单元
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向俊锋正高级工程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阮科教授团队利用多种晶体结构,首次全面揭示了人鸟苷酸激酶 (GMPK) 的催化机制,包括关键的底物识别、协同结合、结构域运动、钾离子作用以及完整的催化循环过程,为针对该酶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阮科教授
清华大学杨海军高级工程师以固体核磁样品制备系统和魔角旋转核心部件,电子顺磁共振的6K超低温系统,以及核磁和电子顺磁共振一体机自主研发为例,尝试探索和构建跨学科、理工交叉的创新体系。
清华大学 杨海军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刘志军正高级工程师简要总结了研究蛋白质动力学的核磁共振波谱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核磁共振动力学实验的适用范围。然后,结合过去十年蛋白质设施核磁分析系统合作和支撑的蛋白质动力学研究成果,重点阐述蛋白质结构、动力学与功能关系研究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刘志军正高级工程师
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核磁共振应用工程师陈阳介绍了国仪量子的研发技术人员规模和研发投入情况以及国仪量子目前推出的所有产品。随后在会议上发布了国仪量子技术新推出的600兆智能化液体核磁共振谱仪-CAN600,谱仪配备高稳定性、高均匀性、低消耗和抗干扰的超屏蔽超导磁体,并具有智能化的磁体和仪器控制功能。
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核磁共振应用工程师陈阳
论坛第二单元
论坛第二单元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刘志军正高级工程师主持。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向俊锋正高级工程师分享了研究所核磁设备采购、仪器维护和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制定渐进式的实验室发展规划,开发仪器的功能,实行不同等级的培训,充分满足研究所的发展需求,让核磁谱仪高质量运行,全力发挥其特点,并为相关单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向俊锋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陈晓丽正高级工程师概述了1H NMR、13C NMR、31P NMR和2D-HSQC等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木质纤维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并讨论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木质纤维素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陈晓丽正高级工程师
北京大学扶晖高级工程师聚焦核磁共振技术在疫苗领域的应用,并详细分享了该技术在肺炎疫苗和脑膜炎疫苗质量控制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
北京大学 扶晖高级工程师
上海交通大学吴节莉工程师介绍了低场核磁的基本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低场核磁技术在食品农业、材料科学、陶瓷固化工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上海交通大学 吴节莉工程师
论坛第三单元
论坛第三单元由清华大学杨海军高级工程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王申林教授团队发展了用于RNA结构和动态特性表征的固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通过选择性脉冲过滤技术,构建了用于RNA中氢键检测的多维脉冲序列设计方案,并基于REDOR设计,建立了RNA氢键动态性质检测的方法学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 王申林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将新研究员团队建立分子、细胞与动物水平的多维度活性筛选体系,利用NMR技术和蛋白质结构信息,对苗头化合物进行精准定向修饰,成功发现了活性先导化合物,研究先导化合物与靶标的互作及作用机制,评价其成药性,发现1个候选药物分子和多个正在开发的活性先导分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刘将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仲伟茂研究员团队在核磁共振技术指导下,在海绵共生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成功鉴定出两类全新肽类分子:具有独特脲基基团的环六肽和含双二硫键的十一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仲伟茂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冰教授团队鉴定出了一种罕见的由共同分子机制驱动的噬菌体与细菌效应因子对,并揭示了HREX作为噬菌体–宿主冲突中的一种新颖机制主题,展示了双方如何利用结构可塑性与DNA修饰识别在进化中争夺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冰教授
论坛第四单元
论坛第四单元由北京大学扶晖高级工程师主持。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鹏高级工程师阐述了DOSY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和鉴别复杂体系中的重要性,还展示了DOSY技术在药物合成等实际应用中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展示了DOSY技术在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刘鹏高级工程师
北京大学牛晓刚高级工程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非标记蛋白质的核磁共振谱谱峰指认方法,目前已经可以实现100个残基左右的非标记蛋白质的核磁共振谱谱峰快速指认。
北京大学 牛晓刚高级工程师
上海科技大学王健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解析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并表示固态核磁共振技术(ssNMR)以其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在原子分辨率水平解析此类复杂异质体系结构和动态特性的强有力工具。
上海科技大学 王健高级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常刚高级工程师概述了超低温平台的原理,介绍超低温探头在测试INADEQUATE谱中的应用案例,探讨超低温探头对扩散谱结果的不利影响及其解决方案,灵活运用不同溶剂的抑制脉冲方法以满足各类溶剂抑制测试的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 常刚高级工程师
论坛围绕“加强生命科学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开创平台技术共享新模态”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探讨,涵盖核磁共振领域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分子间互作与分子动力学、固体核磁共振的创新应用、顺磁共振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天然产物和海洋资源利用、低场核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应用、非标记蛋白质的谱图指认以及核磁共振谱仪及相关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等前沿方向。各位嘉宾的精彩报告不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更通过跨学科对话碰撞出许多创新思路,共同推动核磁共振领域的进步!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复旦大学计划采购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多光子显微镜、数字切片扫描仪等仪器设备,预算总金额超6000万元。2025-07-18 15:00:38
-
支持国产放射性药物合成仪等设备研发,广东推动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加快推动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其中提出,支持国产化中高能加速器、放射...2025-07-16 16:43:23 -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就“大连工业大学食品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国际多糖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800万元...2025-07-08 09:54:01
-
安徽医科大学就“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多组学平台大型设备提升项目”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289万元。2025-07-04 09:06:43
-
近日,大连工业大学就“大连工业大学食品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国际多糖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800万元...2025-07-03 09:00:29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Ky开元集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Ky开元集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Ky开元集团)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